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标资讯中心 >  我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我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 作者: 小象 发布时间:2024-01-13 15:48:14
  • 摘要

    仰望蓝天,俯瞰碧水,十年来,我们欣喜地见证着衡水生态环境向美之变,也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银山。今年,我市出台四方面16项措施,努力闯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以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 仰望蓝天,俯瞰碧水,十年来,我们欣喜地见证着衡水生态环境向美之变,也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银山。今年,我市出台四方面16项措施,努力闯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以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我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图
  •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月1日,我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条例——《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阳泉市获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十三部地方性法规。制定《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为全市人民饮水安全保驾护航,对于加快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 太行山区是京津冀地区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今年,阳泉市正式启动了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计划投入4.9亿元,在盂县、平定县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草地改良等工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损毁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顺民心、合民意、解民忧的一项民生工程,需要代代努力、久久为功。9月1日,阳泉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条例——《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阳泉市获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十三部地方性法规,全文共六章三十九条。制定《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不仅能为全市人民饮水安全保驾护航,对于加快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真正实现碧水长流。

  • 林草资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今年,阳泉市发布市总林长1号令,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968名林长全部上岗,共同构建起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林地、草地、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管理网络,为推动阳泉市生态筑基战略实施、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 项目总投资约61亿元。项目针对水资源困乏、人居环境较差等,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极大推动161团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可持续循环发展,重点实施12个环境治理项目与16个关联产业项目,积极建立了“生态环境引领—旅游、农业、风电、环保、文化产业导入—产业运营反哺”的良性推进路径,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区域开发进行了有效融合。

  • 项目总投资约61亿元。项目针对水资源困乏、人居环境较差、等,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思路,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极大推动161团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可持续循环发展,重点实施12个环境治理项目与16个关联产业项目,积极建立了“生态环境引领—旅游、农业、风电、环保、文化产业导入—产业运营反哺”的良性推进路径,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区域开发进行了有效融合。

  • 修复“生态伤疤”,再现秀美青山,是阳泉市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的目标。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以来,阳泉市投入治理资金12.74亿元,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完成各类生态修复治理任务5.35万亩。阳泉市还围绕历史遗留私挖滥采及涉煤涉矿工程毁坏土地生态恢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高铁高速沿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让绿色成为最美的发展底色。

  • 高标准“造绿”绘就“生态底色”。为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2022年,阳泉市开展了造林绿化空间评估工作,编制了阳泉市造林绿化空间规划,与阳泉市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2022年,阳泉市正式启动了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计划投入4.9亿元,在盂县、平定县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草地改良等工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损毁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顾问图片
还有“商标购买”的更多问题?,提交信息立即获取解答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

精选商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