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标资讯中心 >  国内品牌商标没有国际化的结症

国内品牌商标没有国际化的结症

  • 作者: 十象商标 发布时间:2024-01-12 21:52:29
  • 摘要

    症结之一:中国的市场太浮躁。症结之二:中国本土企业的零散化运作。症结之三:中国本土企业的服务重技术轻科学,重艺术轻市场,重传播频率数量轻传播效能。症结之四:中国广告公司的服务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营销战

  • 症结之一:中国的市场太浮躁。很多国外的品牌商标进入中国以后发现中国人更重视产品需求,品牌商标需求部分不是特别重视,为什么?因为产品可以假冒伪劣,每个人都可以穿名牌,民工、老板都可以穿名牌,所有的品牌商标在中国都会遭到贬值。实际上,整个中国社会对品牌商标的情感认同已经被破坏了,这种危害不是一两年能拯救过来的,而且从趋势上看大家还在继续破坏。

    国内品牌商标没有国际化的结症图
  • 症结之二:中国本土企业的零散化运作。中国本土企业目前的产权结构是多元化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普遍采取内部承包和合资方式摆脱经营困境。中国劳动阶层缺乏如日本、韩国从业人员那样的注重民族和群体生存价值的文化心理,却有强烈的个体创业愿望,凭技能吃饭的自信。这种来源于小生产模式的心理,很难形成长期的契约性雇佣或合作体制。迷信产权利益,看重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投机,漠视行业规范,导致中国本土企业不仅不能如日韩两国那样以本民族企业主导本国市场。

  • 症结之三:中国本土企业的服务重技术轻科学,重艺术轻市场,重传播频率数量轻传播效能。许多中国的品牌商标本质上并没有改动,却迷信高科技手段、迷信点石成金的天才创意,迷信形象包装的神话,迷信传播魔弹的刺激效果。其实最应该做的是按照其原有的价值挖掘出可塑造的东西,提升原有的品牌商标。

  • 症结之四:中国广告公司的服务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相脱节,造成品牌商标传播效果微乎甚微。类似韩国广告业依附企业集团的生存模式出现的弊端(行政化体制干预、唯上决策、创意质量低),在中国广告业中也存在着。然而中国广告业又不如韩国广告业善用儒家文化协调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而是更多地依赖纯粹利益的联系,因此难以提供独立的、有效的、可以信赖的专业服务,很难达到企业营销战略中所预期的效果。加上中国企业本身处在成长和改革中,广告代理的全面关系难以持久。症结之五:中国的市场环境正处于一种不规则的状态,市场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总的来说,虽然提出了商标的保护,但是对无序的价格竞争还是没有提出什么措施。

  • 综上所言,中国本土品牌商标的发展无论其在量的递增上如何神速,在质的方面离现代化、国际化还有很大距离。就发展中国家品牌商标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本土品牌商标国际化和国际企业本土化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目前的情况是,国外进军中国的品牌商标数量的持续增长,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市场的实践竞争和演变状况。在华的跨国公司其本土化的进程迅速。它们的主要市场已经转向中国;其人才结构已经主要依靠本地;品牌商标诉求已经与国际性认同和民族性认同协调致;它们尝试利用中国专业人才的零散化、高技能的特点,将中国小型化的专业公司变成相对依附于它们的生产制作单位。与此相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改造转型方面却没有全面的实质性的推进。逆向互动的发展格局已经失衡。最近几年,中国本土品牌商标与跨国品牌商标的差距明显拉大了。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本土企业已经或正在失去对国内市场的主导性地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大举推进,正在推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转变。如上文所说,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垄断、国内客户的不成熟、市场环境的不规范、成熟人才缺少等。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有同样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本土公司以为,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反而能够给自己一个生存空间和时机,就太侥幸了。惟一的生存之道,在于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并适应本土化的特殊情况进行改革。

顾问图片
还有“商标购买”的更多问题?,提交信息立即获取解答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