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标资讯中心 >  互联网时代还要不要商标

互联网时代还要不要商标

  • 作者: 十象商标 发布时间:2024-01-12 20:56:48
  • 摘要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标营销到底有哪些特点?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产品营销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

  • 商标的存在基于两个因素:产品过剩导致的激烈竞争、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互联网时代还要不要商标图
  • 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供过于求的同时是同质化的出现。企业要超越竞争,必须通过商标建设实现差异化。

  • 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为了产品的物理功能,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于是商标应运而生。

  • “商标(Brand)”一词出现时,仅仅作为一种识别符号,是产品差异化视觉标识。可见,商标的基本功能在于辨识不同厂商的产品,为顾客提供一种奖优罚劣的手段,让市场的竞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优秀厂商可以利用商标积累起顾客的好感和信任,在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从而形成一种可以估价的无形资产。

  • 在消费者对商标的认知和购买中,商标所包含的精神因素不断被放大。美国学者约翰?奥桑尼认为,购买行为绝非简单地将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进行理性计算,而是消费过程中个人体验的汇集,消费者购买的依据来自内在主观价值系统。戴维?阿克认为商标经常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以调动顾客的情感,从而达到促成购买的目的。

  • 对于经营者而言,良好的商标形象使产品有了清晰的差异化。但只有获得了目标顾客的认同,商标才具有鉴别和保护商品的作用,才可以培养目标市场对商标的偏好,并创造为商品或服务实行差别定价的机会。同样的一只包,有的只卖几十块,有的可以卖到十几万,这种差距就是商标的力量。由此看来,一个被顾客认同的商标才能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产,才能成为经营者逐鹿市场的竞争优势。

  • 可见,只要竞争存在,只要人性不变,商标就会存在。

  •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标营销到底有哪些特点?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产品营销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回顾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互联网经济的本质。1969年,美军在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指定的协议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几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这就是互联网的原型。随后,互联网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单位连入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换传输的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81%上升至83.4%,中国手机网民数量2014年规模已达5.27亿。全球网民数量逼近30亿。互联网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使信息传播从以前的点对点、缓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成了点对面、面对面的即时迅速的信息交换系统。我们发布和获取信息不再由于地域的因素而延迟,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互联网发展以前,市场营销的策略是分片的、限制的,在地域和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商家在A市的商品促销活动的信息可能在3天或更久以后才会到达比邻的B市。可是因为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一切都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手段与策划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其中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

  • 互联网改变的是产品、服务和传播的途径,并未改变商业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人认为,互联网就是低成本。没错,互联网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商品的整体成本大大降低,但任何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都必须有强大的利润支撑,实现利润这一商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产品和服务以及传统的界面,运营的支持系统依然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建设。商标营销的基础、商标的管理以及物流体系、客户服务体系依然十分重要。没有这些后台体系的支持,任何商标都难以生存。互联网时代,除掉渠道的模式和与消费者沟通的模式更加便捷之外,没有纯粹意义的“轻公司”。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分析,互联网营销模式同样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成本。选择电子商务还是传统的营销模式,取决于企业的产品、人才、资源等要素,没有更好的,只有适合的。

  • 互联网经济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性的社群经济,因此,传统企业要转变的思维是,如何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社群化的产品创新和营销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对于传统营销体系的全盘否定。例如,小米是从推出MIUI系统,运营用户社区,然后基于用户的不断反馈来改善产品体验,最后在庞大的粉丝支撑的平台上推出小米手机的。因此,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基于社群的创新和营销才是值得关注的,然而,洞悉消费需求,基于消费者生活场景的创新本质并没改变。好产品依然是商标的基础,是营销的根本。很多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好创意,再平庸的产品都可以流行,只要吸引眼球,用户不会去计较产品。这显然是片面的。一个产品可以利用互联网不断制造吸引眼球的东西,甚至可以天天制造噱头。但是,没有好的产品作为支撑,最终无法形成商标,无法留住消费者。也正是因为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其失败的速度更快。

  • 互联网时代的商标建设,要思考的首先是消费者,而不仅是思考互联网。有很多传统企业一想到互联网营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发微博、做微信、开电子商务平台,很多时候却不去研究自己的消费者在哪些互联网空间中出没,在这些平台上的行为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越来越透明,“闭门造车”的风险更大。在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今天,每个消费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就能了解很多信息,因此,依靠拍拍脑袋就作经营决策的风险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 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同样影响到商标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和族群的形态变化,需要企业重新认识和定义。过去我们对于用户的定义,通常是用人口学、社会学泛化的方式来定义的,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聚合,已经变成了人格认同、兴趣相投或者消费行为一致的族群、圈子、社群,“强关系、小圈子”是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因此,产品和商标的传播要更加注重垂直化、细分化,也要更加精细化、空间化和社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消费空间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传统渠道中的消费体验以及面对面的消费者互动,商标真实感的强化在于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而不仅仅是数字化的虚拟方式。

  •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商标去凝聚用户,互联网时代的商标建设规律依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始于产品,成于运动。

顾问图片
还有“商标购买”的更多问题?,提交信息立即获取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